信用的双重内涵与企业信用管理的全面性要求
信用,这一古老而又现代的概念,自古以来就承载着社会交往的道德伦理和契约经济双重内涵。古代社会更侧重于其道德伦理内核,而现代市场经济则更强调其契约经济内涵。然而,将信用的道德伦理内涵与契约经济内涵割裂开来的做法,实际上是违背了信用的本质含义。信用的双重内涵是有机联系的,缺一不可。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若仅将信用视为契约经济的范畴,而将道德伦理内涵用“诚信”、“信任”等词语来替代,这种做法不仅割裂了信用的双重内涵,还可能导致信用的倒退。孔子曾从五个方面阐述“信”的含义,前四项属于人生道德范畴,第五项则为政治伦理。这种高尚的信用观念在市场经济时代显得尤为难以实现,尤其是在物欲横流、缺乏有效节制的情况下。
中国古代圣贤们宣扬的信用,是一种自然的、自律的最高层次的伦理,难以被普通人所践行。割去经济内涵的所谓实质理性的伦理道德信用,因其过于抽象而缺乏可行性,最终不被人们所遵守。这也是中国尽管有上千年的信用文化熏陶,却未能形成普遍的信用文明、成为现代征信国家的主要原因。
相反,若信用的契约经济内涵缺乏道德内涵的支持与制约,守信履约也将成为一句空话。西方国家之所以能在将信用确定为经济范畴概念的同时成为征信国家,是因为它们实质上并没有真正撇开信用的道德伦理内涵。例如,欧美国家在考察交易对象的信用能力或信用等级时,普遍推行的“5C”系统中,品德一项指的就是客户愿意履行其承诺付款的可能性,反映的是客户以往守信履约的意愿程度。
西方国家市场经济发达,市场体系完善,守信受激励、失信受惩罚的机制能充分发挥作用;宗教信仰和传统文化的力量也使得守信成为社会公德;此外,从技术角度研究控制失信、维护守信问题也更为方便。因此,信用的本质实际上并未改变。
企业信用管理是对企业信用(守信和授信)进行科学管理的专门技术。企业信用管理的范畴、方法和途径等都要受制于信用的本质规定。只有信用的伦理道德及契约经济本质的完整无缺,才能保证企业信用管理的全面、高效实施。因此,企业信用管理的内在属性必然要求企业信用管理是全面的信用管理。
提炼重点
1.信用的双重内涵:信用包含道德伦理和契约经济两方面,二者有机联系,缺一不可。
2.割裂信用内涵的危害:将信用的道德伦理内涵与契约经济内涵割裂开来,会导致信用倒退。
3.西方国家的成功经验:西方国家通过市场经济机制、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成功实现了信用的经济管理。
4.企业信用管理的必要性:企业信用管理需要全面考虑信用的双重内涵,以确保其全面、高效实施。
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帐号